2025-02-10
今年的春节档冷静多了
2024年春节档一股脑上了8部电影,除了《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熊出没·逆转时空》《第二十条》这四部坚持走完外,《红毯先生》《我们一起摇太阳》《破战》和《八戒之天蓬下界》先后因各种原因(虽然没说是票房问题)撤出春节档,并择期重映,后面大家也知道,重映最终也是归于寂寞。
2025年的春节档看上去冷静多了,也“成熟”多了。说“冷静”是因为一些出品方经过多方思考,狠了狠心,没有闯进春节档赚快钱。根据经验,他们知道这个不好赚,搞不好还要赔得一糊涂。说“成熟”倒也是真的成熟,目前6部电影没有一个是新IP,并且其中5部电影的前作票房也很抢眼。
1.《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 这是金庸武侠的经典IP了,预售首日即突破1亿元,截至1月23日达1.19亿元(更新),断层领跑第一梯队,刷新影史最快破千万、破亿等多项纪录。电影由徐克指导,演员阵容也不容小觑,主演肖战、庄达菲,配角阵容包括梁家辉、胡军等。
2.《哪吒之魔童闹海》 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50亿,观影人次1.41亿,奠定了国产动画标杆地位。
3.《唐探1900》 系列IP“唐探宇宙”国民度高,喜剧元素契合春节氛围,这是首次尝试前传故事。前三部电影累计票房已超87亿元。
4.《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 封神系列电影共制作3部,前作《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于2023年上映,票房26亿。
5.《蛟龙行动》 林超贤执导的第二部海军题材的电影,前作《红海行动》票房逆袭,最终超36亿元。此次聚焦核潜艇深海作战,硬核动作场面吸引男性观众。
6.《熊出没·重启未来》 春节档常客了,连续十一年亲子观影首选,系列总票房超77亿。
以上这六部影片,都有相当的竞争力,至于今年会不会再出现撤档的情况,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续集主导,数量减少
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呈现“续集主导、数量减少”的特点,具体原因可以有以下几点:
一、市场风险与投资策略的调整
1.疫情后行业的谨慎性选择
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票房同比下降约22.7%,行业进入调整期。面对市场不确定性,制作方更倾向于选择已验证成功的IP续作以降低风险。以上五部电影均依托前作的高票房和口碑积累,具备天然的观众基础。另一方面,2024年多部非续集影片票房未达预期,如《异人之下》口碑及票房的失利,进一步强化了资方对续集的依赖。
2.IP开发的工业化趋势
中国电影产业链逐步成熟,IP的系列化开发将会成为主流。续集电影不仅能延续品牌效应,还能通过衍生品授权、跨媒介联动(如网剧、游戏)延长价值链。像光线传媒就为《哪吒之魔童闹海》规划了潮玩、手办等衍生品,形成多元收益结构,而《熊出没》系列就更不用说了。
二、政策与市场环境的影响
1.票务优惠与粉丝经济
国家电影局推出“电影惠民消费季”,投入超6亿元补贴,部分影院票价低至19.9元,吸引观众入场。影片的粉丝,尤其是部分流量演员的粉丝,对影片预售票房产生影响较为显著,甚至推动影片预售票房创纪录,《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预售截止发稿已到达1.19亿元,一直呈现领跑之势。
2.档期竞争与“头部效应”
春节档票房集中于头部影片,如2024年前三名占比就超80%,这也导致中小成本新片主动避让。今年定档的6部影片中,均为续集或大IP改编,制作体量和宣发资源更集中,进一步挤压新片的生存空间。例如,《熊出没·重启未来》虽非续集,但作为系列第12部,已形成固定家庭观众群,成了亲子观影的首选影片。
三、观众需求与创作生态的变化
1.传统文化与国潮的兴起
观众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认可度提升,续集如《封神第二部》《哪吒之魔童闹海》均基于神话IP,契合“国潮”消费趋势。此类影片通过文化认同吸引观众,形成票房加成效应。
2.创作周期与技术瓶颈
高质量原创剧本开发周期长,而续集可利用已有世界观缩短制作时间。例如,《封神第二部》依赖第一部搭建的场景和技术基础,借助AIGC技术加速特效渲染,降低了制作成本。
市场原创力不足,观众审美疲劳
续集电影凭借过往优异的票房表现和大量的宣发资源,抢占重要档期,对原创、中小成本电影造成了严重的挤压,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从目前的状态来看,“续集依赖症”在今后几年预计会越来越明显。尽管续集电影短期内提振了市场,但过度依赖IP可能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并且若续集无法突破前作水准,也将削弱观众的观影信心,对电影市场长期来讲弊大于利。
2025年春节档的“续集化”现象是市场风险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来看,续集电影为行业复苏提供了稳定剂,但长期来看,电影市场有必要平衡IP开发与原创作品,避免内容同质化制约市场潜力,助力中国电影市场真正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