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0
沉寂多日的著名编剧、影评人汪海林昨天发视频了。针对2024年电影450亿(编辑注:实际425亿)票房的数据,他表示,这个票房已经不少了,电影界在与观众为敌,观众还给他们贡献了这么多票房。
汪海林指出,电影票房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圈层化导致观众割裂,同时建议,电影创作回归电影本质,追求最大的审美公约数,创作具有普世价值的作品。在谈到中国电影面临的问题时,指出电影应该以观众为中心,提倡尊重观众、好好拍电影,不依赖流量明星赚钱。他还提到,电影行业应该重塑创作理念,最大化观众的审美价值。
事实上,中国电影票房除了疫情的两年外,2024年的票房表现还不如2015年,让人大跌眼镜。电影票房下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缺乏优质内容影片,消费习惯变化,娱乐方式多样化,电影内容同质化,观众结构变化,营销问题,等等。
至于说经济不行,观众没钱去电影院,那是胡扯,一张电影票几十块钱,去一次演唱会几百甚至上千,出去旅游花费上万,打开电视看到的都是各地文旅市场火爆的场面,这足以说明,观众不是没钱去电影院,而是电影院对他们没有了吸引力。
为什么没有吸引力了,首先是没有什么好看的内容,再者就是观众被各种营销骗怕了。所以,真正关乎电影行业本身问题的就是两点:内容和营销。
看电影就是看故事,优秀的电影总是故事极具吸引力。每年备案的电影剧本绝大多数都是故事片,但是现在上映的很多电影不要说故事多优秀、多么有吸引力,它连故事都讲不完整,看起来没头没尾的,这种电影怎么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
现在的电影,就类型来说,喜剧片是最能吸引人去看的了。但是现在纯正的喜剧电影太少了,甚至可以说不是喜剧而是闹剧。这些电影基本就是一群所谓的喜剧人在拍。它都不给你讲故事,几个喜剧演员凑一起,靠着夸张的表演,就打算吸引观众进电影院。其实,这些电影所谓的精彩内容在抖音上也就只有那一两分钟,其他真的乏善可陈。
看电影看的是剧情,有些电影剧情一塌糊涂,逻辑混乱,却硬要炫一些劣质特效,硬要给电影塞一些高大上的概念,结果特效和概念一塌糊涂,剧情也被喷得体无完肤。最后挨了骂,还觉得自己很委屈。剧情片没什么剧情,跟“片”有什么区别。
好的电影是一种精神的疗愈,它或是催人奋进,或是抚平创伤,或是带给人感动,或是展示美好,给人希望。然而我们看到电影是什么呢?有的电影在有意推动性别对立,有的电影在放大社会矛盾,有的则在试图针对原生家庭。
好的电影内容根本体现在剧本上,剧本来源一是原创,二是改编,那么多优秀的编剧和剧本,那么多的原创作者和作品,那么多编剧和剧本平台,这些电影公司怎么就看不见呢?
电影应该靠内容吸引观众,而不是靠铺天盖地的营销。
好的电影作品辅以营销,是把观众请进电影院。劣质的电影是用营销手段,是把观众骗进电影院。看看这些年电影的营销到什么地步了,抖音、微博到处充斥着电影的所谓精彩花絮,有些电影内容不咋地,推广曲倒是不少,为之卖力吹捧的明星一大堆。结果观众进了电影院发现,被骗了。第一次被骗了,第二次观众还会去吗?
看电影是看演员表演,现在太多电影使用流量演员了,没错,流量演员能为他们带来粉丝关注、带来票房,但是但是演员跟角色定位都不匹配,连表情、台词都不能好好掌控,观众看着如芒在背,如鲠在喉,谁还能再坚持看下去?
正如汪海林所说,电影的创作规律应该是争取审美的最大公约数。我们也希望电影的创作者能够正视存在的问题,端正创作态度,创作出一些真正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尊重观众的作品,等有了好作品,观众也自然会再进入电影院。
编辑补充:汪海林谈电影市场视频链接http://t.cn/A6urKI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