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出海,世界惊羡交响剧诗之美

2025-02-10

       2024年10月17日,陈薪伊导演携交响剧诗《英雄生涯·蔡伦》在英国伦敦首演,此次演出以其独特的中西艺术交融吸引了广泛关注。这部作品以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英雄的生涯》的六个章节为框架,向英国观众讲述了中国古代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传奇人生,也让世界惊羡于交响剧诗的独特审美。

图片

图源:新华网

       《英雄生涯·蔡伦》是陈薪伊导演最新一部交响剧诗作品,其前作话剧交响剧诗《龙亭侯蔡伦》作为陈薪伊艺术中心成立后的首部原创作品,于2020年10月在著名百年剧院上海人民大舞台首演。

       陈薪伊导演自2004年起就开始探索交响剧诗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先后创作了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话剧交响剧诗《吁天》《红楼梦》《吁命》《吁地》《龙亭侯蔡伦》以及《英雄生涯·蔡伦》等多部经典作品。自首部交响剧诗《梅兰芳》诞生以来,陈薪伊导演探索交响剧诗的舞台美学已有20年,交响剧诗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新的剧种,不仅是交响乐和戏剧的结合,更是几种不同艺术的交响,是一种空间的、诗的、比兴的力量,因此具有多种美学特征。

       交响乐与戏剧的融合。交响乐与戏剧的融合是交响剧诗的显著特征。传统的戏剧是一种视听艺术,在音乐表现上往往以中国传统乐器作为伴奏,这一点在戏曲上表现尤为明显。因此,一方面,交响乐与戏剧的融合是一种舞台艺术的创新形式,另一方面,交响乐与戏剧充分交融,以交响乐的结构和情感为主导,突破了传统戏剧的线性叙事模式。交响乐不仅仅是背景或伴奏,而是成为推动剧情发展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更富于想象的艺术空间。

       例如,在《英雄生涯·蔡伦》中,交响乐《英雄的生涯》的六个乐章分别描绘了英雄的成长、斗争、爱情、胜利和功德圆满,这一音乐结构被巧妙地转化为戏剧叙事的框架。每个乐章对应蔡伦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如“英雄的对手”对应蔡伦在宫廷斗争中的困境,“英雄的伴侣”则展现了他与家人和朋友的深厚情感。

       多种艺术形式的交融。交响剧诗不是一种单一的舞台艺术,是多种艺术形式的交融。传统的舞台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如话剧、戏曲、舞蹈、朗诵、器乐演奏,等等。而交响剧诗除了交响乐外,还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像《英雄生涯·蔡伦》就包含了京剧、话剧的表演,在《吁天》中融合了话剧和朗诵,在《红楼梦》中还融合了话剧和舞蹈。

图片

图源:《龙亭侯蔡伦》剧照

       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兴原是古代诗歌创作表现情感所运用的修辞手法。陈薪伊导演在交响剧诗的创作中巧妙地将其运用到舞台艺术中,像在话剧交响剧诗《吁地》中,陈薪伊导演用马勒的《大地之歌》比兴中国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交响乐、舞台美术、歌者、诗者和长征者以及旋转的舞台之间形成多层次的交响与比兴,可以说,这是交响剧诗美学的一次完美呈现。

       简练、诗化的舞台语言。舞台语言指剧中人在舞台上说的话,对于话剧演员来说舞台语言是指演员的台词表现力,对戏曲演员来说是指字正腔圆的唱腔和道白能力。传统的舞台语言或篇幅较长,或趋于生活化,而交响剧诗中的舞台语言则尽可能的简洁、凝练,富有诗的韵味。

       巨人形象的塑造。陈薪伊导演一生热衷“巨人戏剧”,无论是话剧《商鞅》,还是话剧交响剧诗《龙亭侯蔡伦》,还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奥赛罗》,陈薪伊导演都在塑造一种“巨人”的形象,交响剧诗更是如此。交响乐庄重、宏伟的格调,表现出作品的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这些性质与“巨人”的形象完美契合。在创作《龙亭侯蔡伦》时,陈薪伊导演就曾称蔡伦“不愧为一个巨人。他和很多中国历史上的巨人一样,一个由伟大和不幸构成的巨人”。同样,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中的梅兰芳是一个巨人,《吁命》中肝胆外科医生吴孟超是一个巨人,《吁地》中无数的红军指战员都是鲜活的巨人。

图片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陈薪伊导演在创作中既尊重传统戏剧的精髓,又大胆引入现代艺术元素,使交响剧诗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了平衡。例如,在话剧交响剧诗《龙亭侯蔡伦》中京剧的表演程式和造型艺术作为作品的底色,而现代舞台技术,如投影、灯光等,尤其是折纸技术的运用,创造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戏剧空间。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也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剧体验。

图片

图源:《龙亭侯蔡伦》剧照

       陈薪伊导演创造的交响剧诗不仅是一个新的剧种、新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戏剧美学的突破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它通过交响乐与戏剧的深度融合,拓展了戏剧的表现边界,为当代戏剧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随着《英雄生涯·蔡伦》成功出海展演,交响剧诗也为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新的样板。


0.079912s
首页
栏目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