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和易小星,罕见组合做短剧

2024-06-05

很有趣的是,《金猪玉叶》的剧组主创采访后台,也有着短剧剧组的高效率风格。

《金猪玉叶》监制易小星、导演马史的采访被安排在一个绿幕棚里。一开始,易小星在化妆间里接受采访,马史在外面跟记者聊,两边结束,换媒体继续采访,像车轮战。

接受最后一家媒体采访之前,易小星提出要缓一缓,他坐回到化妆间,独自点燃一根烟。

这根烟之后,他走出来,状态已经恢复好了。

4月12日,抖音九五二七剧场首部短剧《金猪玉叶》在成都开机,24日在成都杀青,13天拍摄,典型的短剧剧组运作节奏,却打造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新东西:《金猪玉叶》第一季共有24集,每集时长约5分钟,它以网络诈骗案为背景,讲述了实习律师叶小莱联手主播朱浩揭开“杀猪盘”诈骗真相,挽救姐姐叶小茴并找到自己职业道路的故事。

image.png

《金猪玉叶》是抖音与周星驰合作进军短剧之后的第一份成果

这是抖音与周星驰合作进军短剧之后的第一份成果,它不仅邀请了土豆、蒋诗萌、派小轩、张百乔、徐志胜等众多知名喜剧演员加盟,并且启用了资深电影摄影美术班底,采用横屏拍摄,希望用一部“公路题材的喜剧短剧”,推动短剧形式和题材创新,带动内容精品化。据说,这部短剧里,有“周星驰的魂在里头”。

01

把电影切成24集

大约2007年,爱好电影的学生马史,在网上看到“一个男人戴着面具对着摄像头拍视频”。

在此之前,传统电影行业的壁垒一直让这个有志于影视创作的年轻人感到希望渺茫,而视频里戴面具的男人,在极低的画质和极简陋的背景里,创造出极具风格的喜剧效果,启发了马史利用自由轻便的设备和开放的互联网表达自己——他意识到,一个新的内容创作时代正在到来。

马史加上了这个戴面具男人的QQ,从此跟“叫兽易小星”结识。

image.png

易小星

十多年之后,马史和易小星在《金猪玉叶》合作,再次共同经历互联网和影视行业的新变化。在《金猪玉叶》的尝试,既是提问也是回答:短剧到底是啥?

这个问题现在越来越难有确切答案了。

2013年,易小星的作品《万万没想到》,横屏,网络平台播出,5分钟一集,也符合短剧的特征,只不过当时我们不这样称呼它。

image.png

《万万没想到》剧照

近几年,野蛮生长的“战神”和“总裁”,竖屏,1分钟一集,脱胎于网文,依托小程序投流,主打“爽点”,引爆短剧市场,定义了一种新的影像形式。

5月28日,在北京朗园·station,抖音九五二七剧场的首部短剧《金猪玉叶》举行点映暨主创分享会,导演马史、监制易小星、主演夏若妍到场,带来了另一种崭新的短剧,它的招牌是“精品化”,每集5分钟,横屏,更像是“把一部电影切成24集”。

内容创作者和平台在共同寻找短剧的新可能。它的基础仍然是短、平、快,但又有着崭新的题材、精巧的立意、更专业的制作。

对易小星等主创来说,他们希望在《金猪玉叶》里在“24集5分钟”的短剧和“一部120分钟”的电影之间找到一种形式平衡:它同时具备短剧和电影的叙事方法,各取所长,就像融合菜,两种风味,结合成新的美味。

“把电影切成24集”,首先透露出的信息是,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电影来期待。易小星提供了一种对照:第1集到第5集可以算作电影的第一幕,第6集到第18集是第二幕,第19集到第24集是第三幕,在更大的层面,剧集遵循了电影的结构框架。

因此在《金猪玉叶》里能够看到很多类型风格的杂糅,爱情片、悬疑片、动作片、公路片,甚至徐志胜参演的片段融合了脱口秀的语言节奏,在这些元素之下,是带有周星驰无厘头色彩的喜剧类型片作为基底。

image.png

在《金猪玉叶》里可以看到很多类型风格

但是在每一集内部,《金猪玉叶》还是按照短剧的节拍来拍。

易小星和马史一样承认自己“做不好”竖屏短剧,但是他们会从里面找到一点可供借鉴的东西,比如说“钩子”,他们一块琢磨在5分钟里怎么埋有效的“钩子”钩住观众。周星驰也逃不过短剧的吸引,“星爷看到第一集的时候就问,第二集在哪里看,我们就说他‘上钩’了,这完全是我们从竖屏短剧里学到的东西。”

易小星把竖屏短剧和《金猪玉叶》的区别想得很透。

一分钟的竖屏短剧本质更像网文,而竖屏可能限制了它的叙事潜力,因为只有单人在屏幕里的时候,“那就只剩下情绪和冲突”;而横屏因为能够呈现人和环境、人和人的关系,它能讲述一个更完整的故事。竖屏短剧的优势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给观众带去情绪的满足,但是它也更容易同质化,因为情绪是有限的。

image.png

《金猪玉叶》剧照

在这种类型上,易小星没有信心自己做得比他们更好,“他们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但是如果做横屏短剧的话,“反而有可能出来一派新的东西”。

对于短剧市场来说,同时具有电影和短剧特征的东西,是有开拓性的,它迎合了短剧的风潮,同时也深挖了短时长的叙事方法,“也许会给未来的短剧创作者带来一些启发”。

在打小三、手撕恶婆婆、战神逆袭之外,易小星想给短剧找到一片新的天地,至少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02

有星爷的魂在里头

“对我们这一代搞喜剧的人来说,星爷是集体偶像。”

导演马史对《金猪玉叶》的期许是它一定“要有星爷的魂在里头”。

周星驰以发起人的身份参与打造抖音“九五二七剧场”,短剧更像是他与新一代喜剧创作者沟通交流的平台。

《金猪玉叶》里面有很多周星驰的埋梗。开头男主角的杀猪刀上面刻着“天下第一刀”,从细节设计到服装造型都是在模仿《国产凌凌漆》;第三集的拼车戏,从音乐到色彩都在致敬《回魂夜》。易小星想要达到的效果是,如果你看过周星驰的电影,会在其中找到很多乐趣;如果你不熟悉周星驰的电影,也不影响观众理解剧情。“如果有心的话,可以在整部剧里找到100多处致敬星爷的地方。”

image.png

《金猪玉叶》剧照

周星驰深度参与了剧本开发和制作。他在喜剧包袱上精益求精的程度令马史感到惊讶,有的“点”可能剧组主创觉得已经到位了,但是周星驰会问:“效果能不能再翻两番?”

故事拍完,剪辑阶段,马史发现把喜剧和惊悚类型放在一起并不容易,易小星帮他想明白了这件事:“惊悚喜剧的核心是视角错位,在主角来看非常恐怖,但脱离主角视角观众看来并不恐怖的时候,这个惊悚喜剧就是成立的。”

在《金猪玉叶》的第三集,有一场很出彩的“拼车遇鬼记”,主角二人在车上以为遇到了“飘飘”,而实际上只是一位戴着假肢的老大爷要送战友骨灰回到故乡。周星驰为这场戏提供了一个“翻两番”的提议,“让这两个人最后都吓到弃车而逃,屁滚尿流”,剧中人物越“恐怖”,观众看来越“喜剧”。

image.png

剧中人物越“恐怖”,观众看来越“喜剧” / 《金猪玉叶》剧照

易小星认为,短剧作为一种新的内容形态,其实非常适合做这种杂糅。比如徐志胜的戏份,放在一部电影长片里未必合适,也不一定好笑,但是在5分钟一集的短剧里就不显得突兀,“短剧的观众对你的世界观、或者说这个事件可信度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对创作者来说,短剧提供的最大方便就是他们有更大的空间去玩一些更“飞”一点的东西,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可以放进来,5分钟的节奏会提前帮他们说服观众——“不用细想,快乐就好”。

那么这种“快乐”和小程序竖屏短剧的“爽”之间有什么区别呢?马史觉得他们仍然有一点自己的表达放进去,“骨子里面我们还是把它当成艺术的一个分类来做”。

九五二七剧场主打“精品化短剧”,到底什么是“精品化”,不善言辞的马史觉得很难下定义,但是他能确定的是,这是一个他投入了200%努力的东西,“我all in了”。

image.png

在《金猪玉叶》可以看到徐志胜的戏份

马史也会“研究”一下小程序爆款短剧的逻辑,他的结论是它们跟所有的爆款剧本质区别不大,“都提供了大量的情绪价值,如果我们把一些小程序短剧的演员换成更专业的演员,制作人员达到传统影视剧的水平,它们就会是《还珠格格》,会是《狂飙》”。

他问我:“高启强的经历是不是也很像爽文主角?”

马史认为,当前短剧的野蛮生长阶段,网剧、网大都经历过,只要有更专业的人进来参与,它就会开始呈现不一样的面貌。

《金猪玉叶》的剧本源自易小星的一次生活观察。

周星驰公司里有一个东北女编剧,东北和香港之间在生活习惯和语言文化上差别很大,易小星的职业敏感让他马上意识到,这种地域之间的反差特别适合做喜剧。但他想给这个由个体经验构成的故事加一点“格局”,“我就设想了一个对大陆一无所知的台湾女孩来到大陆,从对我们的误解,到了解,再到爱上大陆,爱上大陆的人”。

这个想法让易小星有点兴奋,“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情感曲线”。

image.png

女主角夏若妍

女主角夏若妍是本身就是台湾人,她给易小星提供了很多真实素材。比如两岸对“鬼”的说法,台湾人说“飘飘”;大陆很熟悉的出租车“拼车”,对台湾朋友来说却很陌生,夏若妍的对这个词的反应是:“这辆车是拼装起来的吗?”

“如果能够通过这样一个作品促进两岸文化的相互了解,往大了说利国利民,往小了说能推动年轻人的交流。”

最终集,男主角跑到台北救出女主角,在这里,易小星埋了一个双关梗,来表达他的祝愿。

03

亲妈型监制,累坏了

当被问到近期还会不会拍短剧,易小星果断地回答:“不想再跟短剧产生联系啦!”

他觉得拍短剧太累了。

在《金猪玉叶》,易小星完全是“亲妈型监制”。

短剧剧组要控制制作成本,远没有电影剧组那么从容,短短13天拍摄周期里有时候双线甚至多线并行,在他过去的从业生涯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工作节奏。即便如此,他还是全流程参与,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我们要摸着良心做这个东西,要对得起星爷”。

但是易小星并不是“短剧”的新人,十余年前的《万万没想到》,同样是横屏、网络平台播出、5分钟一集。他是从小屏幕走向大银幕的创作者,也曾经因为这种转型体会到挫折感,“好像自己创作的方法论完全失效了”。因此他必须从头开始研究电影的逻辑,研究电影受众的习惯,再到第二部电影,“在这条路上先走起来,再学会跑,这时候可能才去想,那我要不要跑一个冠军”。

image.png

易小星并不是“短剧”的新人 / 《万万没想到》剧照

他曾经用独特的喜剧表达引领潮流,但现在再看短视频行业,他偶尔也会有搞不懂这个时代的时候,“可能现在抖音上已经有1000万个王大锤,1000万个段子手,我偶尔也会在想,这个东西有那么好笑吗?”

他也拍抖音了。

有时候点赞量很少,但他觉得这是因为“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研究的东西不一样,职业做段子手的人可能一天到晚在研究这个段子怎么成立,我跟人家不是一个频道的,我现在主要在想电影怎么拍”。易小星在电影上花费相当多的精力,他从未间断学习,定期拉片,每天看社会新闻,同时积累素材和方法,他最近拉过的两部喜剧片是《不要抬头》和《富贵逼人来》,一部新片,一部老片。

这个时代给创作者提供了更多机会,而更多的曝光意味着你必须在自己的赛道上找到非常专业非常独特的东西,才能吸引观众看下去。

生活的碎片化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信息爆炸则成为创作者必须考虑的背景,“内容生产会越来越碎片化是必然的趋势”。《金猪玉叶》每一集的内容,“水一水”也能抻到40分钟,但是这种叙事效率已经完全失去市场,在5分钟里把故事讲完才符合当下的观影习惯。

但是易小星好像并不满足于这种对时代的妥协,取悦观众只是内容创作的其中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能够被观众记得的作品一定还是有创作者个人表达的,要非常真诚才行。

image.png

《金猪玉叶》剧照

拍短剧对他来说似乎更像一种练习,“就像sketch,电影之前的一种速写”。他提到了一个视觉喜剧的细节,剧中有句台词说女主角像一个天使,镜头切换,她的头上顶着一个圆环形的直播灯,就像天使的光环一样;还有一些他可能“不敢”在电影里进行的尝试,比如融入徐志胜的脱口秀风格,但是在短剧里合作之后,找到融合的方法,他就有底气在接下来的电影当中大胆使用风格跳脱的演员。

形式当然是创作当中的重要问题,电影、短视频、短剧,它们有不同的逻辑,但是易小星相信,好内容会突破限制。

即便身处一个与起步时已截然不同的喜剧时代,易小星对喜剧的认知一如既往:让观众笑出声来是最了不起的能力。

现在我们不止有周星驰、有易小星,我们还有抖音上的“1000万个段子手”,到处都是搞笑短视频,但易小星相信观众期待的东西没有变化,如果你觉得观众更难被逗笑了,那只能说明你离观众更远了。

一个好的喜剧创作者,要知道观众想要什么。

这是易小星最关心的事。

image.png

《金猪玉叶》剧照

如果能做成这件事,再去想一想,有什么意义能放进去。就像《金猪玉叶》里的台湾女孩和东北男孩,爱情故事背后的现实意义,这是他对这个时代的一点责任,也是一点真诚,一点坚持。

“尊重观众,尊重内心。”

假如对这个时代的内容创作者提一点建议,易小星只回答了这八个字。

要回答到底什么是“短剧的精品化”,或许这也是《金猪玉叶》给出的答案。




0.087528s
首页
栏目
个人中心